甘肃华谱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省兰州新区中川园区中川镇中川街西段5383号
公司宗旨
行为公正
方法科学
数据准确
工作高效
服务优质
|
国环评证乙字第3720号 |
项目名称: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
委托单位:白银市白银区交通局(盖章)
编制单位:定西春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7年8月
目 录
附件:
附件1:环评批复
附件2:监测报告
表1 项目总体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
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 |
||||||||||||||
建设单位 |
白银市白银区交通局 |
||||||||||||||
法人代表 |
─── |
联系人 |
田主任 |
||||||||||||
通信地址 |
白银市白银区交通运输局 |
||||||||||||||
联系电话 |
13830005543 |
传真 |
─── |
邮编 |
730900 |
||||||||||
建设地点 |
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腊梅咀 |
||||||||||||||
项目性质 |
新建■改扩建□技改□ |
行业类别 |
E48土木工程建筑业 |
||||||||||||
环境影响报告表名称 |
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影响 扩大报告表 |
||||||||||||||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 |
兰州交通大学 |
||||||||||||||
初步设计单位 |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
环评审批部门 |
白银市环保局 |
文号 |
市环审[2014]3号 |
时间 |
2014.1 |
||||||||||
施工单位 |
甘肃腾泰公司建筑有限公司 |
||||||||||||||
工程监理单位 |
甘肃兴陇交通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
||||||||||||||
环境监理单位 |
甘肃春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监测单位 |
甘肃华谱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
||||||||||||||
投资总概算 (万元) |
3862 |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
177.5 |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
4.6% |
||||||||||
实际总投资 (万元) |
4559.9596 |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
179 |
3.92% |
|||||||||||
设计生产能力 |
—— |
建设项目开工日期 |
2014.6.10 |
||||||||||||
实际生产能力 |
—— |
投入试运行日期 |
2015.11.25 |
||||||||||||
调查经费 |
|
||||||||||||||
项目建设过程简述(项目立项~试运行) |
1.1项目由来 根据项目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白银市沿黄快速公路终点和黄河假日路之间存在25m高差。实施道路工程建设路基方量大。路基基础施工难度较大。经建设单位与设计部门沟通。通过设计建设旱桥来解决项目高差问题带来的大量填方问题。因此,决定在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腊梅咀建设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该桥梁的建设运营,是“黄河假日城”的旅游通道、是水川东部对外连接白银市区的交通干道,对首先建成的水川湿地公园发挥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具有前瞻性意义。 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全线由大桥引道和滨河大桥组成,引道长363m,最大纵坡2%。滨河大桥为24-25m装配式应力混凝土箱形桥梁。桥长607m,桥面全境宽9.0+2×1.5m。公路起点顺接沿黄快速通道连接线终点(K21+592.813处),终点至水川规划滨河路,路线全长0.970Km,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40Km/h,双向双车道,路基宽为12.0m。 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于2013年12月委托兰州交通大学编制《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扩大报告表》,2014年3月31日白银市环境保护局对该项目进行了批复(市环审[2014]3号)。 该工程2014年6月10日开工建设、2015年11月25日建成。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未发生变更。 1.2项目立项阶段至试运行概述 (1)2013年11月4日,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甘发改交运[2013]1024号文下发了《关于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立项的批复》; (2)2013年12月,建设单位委托兰州交通大学编制完成《关于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扩大报告表》; (3)2014年3月31日,白银市环保局下发《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扩大报告表的批复》市环审表发[2014]3号; (4)2014年4月31日白银市发改交运[2014]205号《关于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4)2014年6月10日,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于2015年11月25日建设完成; (5)2017年5月,建设单位委托定西春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
|
|||||||||||||
表2 编制依据
法律 法规
|
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实施)。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修正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682号令2017年10月1日实施)。 (8)《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 |
技术 规范
|
2.2技术规范与标准(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394-2007);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2.3工程设计文件、施工组织及相关技术资料(1)《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施工设计图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项目执行报告》白银市白银区交通运输局,2015年12月。 (3)《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设计工作报告》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2月; (4)《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工程监理工作报告》,甘肃兴陇交通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12月; (5)《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总结》甘肃腾泰公司建筑有限公司,2015年12月。
|
表3 调查范围、因子、目标、重点
调查 范围 |
本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范围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评价范围一致。 (1)大气环境调查范围 桥梁、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 (2)水环境调查范围 大桥下游1000m范围内。 (3)噪声调查范围 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 (4)生态环境 道路中心轴线两侧各200m范围植被、土地利用等及沿线间接生态影响区。
|
|||||||||||||||||||||||||||||||||||
调查 因子 |
(1)生态环境 临时施工占地类型和生态恢复情况、绿化工程。 (2)声环境 等效连续A 声级(LAeq) (3)水环境 施工期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桥面排水方式及收集。 (4)资源环境 主要调查土地占用数量、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
|||||||||||||||||||||||||||||||||||
环境敏感目标 |
根据验收调查,项目环境敏感目标同环评阶段一致,未发生变化。 1、主要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标准;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2、主要环境敏感点 通过验收调查,项目敏感点与环评一致,声环境敏感点主要为引线起点西侧腊梅咀,其他东西两侧200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点,沿线无其他村庄、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点。 敏感点图见附图 3-1。 表3.1 主要环境敏感点一览表
|
|||||||||||||||||||||||||||||||||||
调查 重点 |
根据工程建设运行对环境影响的特点及区域环境特征,确定本次调查工作的重点内容如下: (1)对照原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及设计文件检查、核实该项目的工程组成是否与环评一致; (2)环境保护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以及配套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治理效果; (3)环境敏感目标及环境影响调查; (4)对项目从施工期到试运营期间的环境管理进行调查; (5)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因子达标情况; (6)工程环境保护投资落实情况; (7)工程环境管理及监控计划的执行情况。
|
表4 验收执行标准
环境 质量 标准 |
本次环境影响调查,原则上采用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时所采用的各项环境质量标准及排放标准,对已修订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采用替代后的新标准进行校核。具体标准如下: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进行校核,具体见表4.1。 表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环评阶段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具体见表4.2。 表4.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
2、声环境标准 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2类标准限值,昼间为60dB(A)、夜间50dB(A),标准限值见表4.3。 表4.3 声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dB(A)
3、地表水 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限值见表4.4。 表4.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Ⅲ类水域标准)
|
|||||||||||||||||||||||||||||||||||||||||||||||||||||||||||||||||||||||||||||||||||||||||||||
污染 物排 放标 准 |
1、噪声排放标准 环评阶段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2类标准,标准值见表4.4。 表4.5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dB(A)
2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运营期车辆尾气排放的THC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标准。具体见表4.5。 表4.6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
总量 控制 指标 |
本项目运营过程中,车流量小,且无污水外排,故不需要申请总量控制指标。
|
表5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
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 |
|||||||||||||||||||||||||||||||||||||||||||||||||||||||||||||||||||||||||||||||||||||||||||||||||||||||||||||||||||||||||||||||||||||||||||||||||||||||||||||||||||||||
项目地理位置 (附地理位置图) |
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桦皮川村腊梅咀。地理位置见附图5-1。 |
|||||||||||||||||||||||||||||||||||||||||||||||||||||||||||||||||||||||||||||||||||||||||||||||||||||||||||||||||||||||||||||||||||||||||||||||||||||||||||||||||||||||
主要工程内容及规模: 5.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 建设单位:白银市白银区交通运输局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规模:全线由大桥引道和滨河大桥组成:其中滨河大桥为24-25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桥,桥长607m,桥面全宽按净9.0+2×1.5m设计;引道长363m,公路等级为二级,路基宽度12m,设计速度:40km/h。 5.2工程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滨河大桥、引道、涵洞、排水及防护工程、交通标示等分项工程。具体项目环评及实际建设情况见表5.1。 主要工程内容见表5.1。 表5.1 项目主要工程内容一览表
主要建筑物及其建设内容与环评阶段内容一致,场区的施工用地范围均与环评及批复文件一致,未发生变更。 5.3交通量调查: 本工程环评报告中根据区域公路网现状及现有道路交通量调查资料,预测2016年-2035年桥梁交通量。 表5.2 桥梁预测交通流量情况表 单位:pcu/h
表5.3 车型构成情况
根据验收调查阶段在2017年8月10日,噪声监测记录的交通量统计可得。 表5.4 桥梁交通流量情况表 单位:pcu/h
5.4 工程占地 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边缘范围内的土地,主要包括路基工程、桥涵工程、引线工程等的用地。工程总计永久占地19921m2(29.88亩)。临时用地主要包括临时施工营地、临时弃渣场等。 表5.5 项目永久工程占地和临时工程占地情况一览表
5.5拆迁工程 5.5.1环评阶段拟拆迁工程 滨河大桥项目占地范围内拆迁简易房60m2,土木房893.3m2.畜舍501.5m2,温棚525m2。其中除温棚外,其余房屋均违规建设房屋。 5.5.2实际拆迁情况 滨河大桥项目占地范围内拆迁简易房566.9m2/20间、砖瓦房590.73m2/18畜舍(厕所)1843.9m2/16间,塑料大棚2850.5 m2/4个、水窖5口,房屋均违规建设房屋。 5.5.3变更情况说明 由于实际征地范围略大于环评阶段的征地范围,所以拆迁量有所增加。拆迁工程未涉及基本农田。在区政府、项目办、水川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及时解决了施工中出现的拆迁问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
||||||||||||||||||||||||||||||||||||||||||||||||||||||||||||||||||||||||||||||||||||||||||||||||||||||||||||||||||||||||||||||||||||||||||||||||||||||||||||||||||||||||
实际工程量及工程建设变化情况,说明工程变化原因: 1、投资情况调查 环评阶段工程投资为3862万元,实际工程投资为4559.9596万元。由于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计价价款中材料价格变化,征地拆迁费用有所增加。导致项目投资有所变化。 2、实际建设内容与环评阶段变化情况调查 环评阶段拟建滨河大桥(旱桥)1座。为24-25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桥,桥长607m,桥面全宽按净9.0+2×1.5m设计;引道长308m,公路等级为二级,路基宽度12m,设计速度:40km/h。 根据本次验收工作中实际调查,项目实际建设滨河大桥(旱桥)1座。为24-25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桥,桥长607m,桥面全宽按净9.0+2×1.5m设计;引道长363m,公路等级为二级,路基宽度12m,设计速度:40km/h。 引道长度增加了55m,引道走向未发生变更。其主要建筑物及其建设内容与原设计和环评阶段内容基本一致。 |
||||||||||||||||||||||||||||||||||||||||||||||||||||||||||||||||||||||||||||||||||||||||||||||||||||||||||||||||||||||||||||||||||||||||||||||||||||||||||||||||||||||||
线路布局(附图) 项目分为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和引道工程,起点段位引道,接沿黄快速通道连接线终点K21+592.813处(桦皮川村腊梅咀接顾公路Y492线十字平交处),K0+171.5m处接滨河大桥至K0+778.5处接水川拟规划滨河路。 沿线主要控制点及走向:沿黄快速通道连接线终点K21+592.813处、腊梅咀居民设施以及水川拟规划滨河路原有河堤。线路走向基本未由北向南在转西至“黄河假日城”方向。 根据本次验收工作中实际调查,项目桥梁、引道位置及走向与原环评一致,未发生变更。 线路位置及走向图见图5-1。 |
||||||||||||||||||||||||||||||||||||||||||||||||||||||||||||||||||||||||||||||||||||||||||||||||||||||||||||||||||||||||||||||||||||||||||||||||||||||||||||||||||||||||
工程实际环境保护投资明细 1、工程环境保护投资调查 由于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计价价款中材料价格变化,征地拆迁费用有所增加,导致项目投资有所变化。 环评阶段,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总投资为3862万元,环保投资为177.5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4.6%。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工程总投资为4559.9596万元,实际环保投资179万元,占实际工程总投资的3.92%,环保投资明细详见下表5.9。 表5.9 工程环保投资明细表
2、环保投资变更原因分析 由于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计价价款中材料价格变化,征地拆迁费用有所增加,导致项目投资有所变化。环评阶段,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总投资为3862万元,环保投资为177.5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4.6%。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工程总投资为4559.9596万元,实际环保投资179万元,占实际工程总投资的3.92%。环保投资变化原因主要是引道长度增加了55m,路基边坡防护措施费用有所增加。综合分析,实际建设过程中,工程环保投资较原环评及设计阶段增加了1.5万元。
|
表6 环境影响评价回顾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预测及结论(生态、声、大气、水、振动、电磁、固体废物等) 6.1施工期环境影响 6.1.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拌合站扬尘影响分析 本项目在施工期设立混凝土拌合站,位于项目临时工程区,具体位于线路起点段路基占地区,该场地周围100m范围内有腊梅咀村敏感目标,位于混凝土拌合站的侧风向为主。混凝土拌合站在设备的采购及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厂家的设备设施要求,安装粉尘的除尘设施,水泥筒仓及粉煤灰筒仓内顶部安装抑尘的设施,同时对搅拌罐体中产生的粉尘采用布袋除尘器处理,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高,经预测分析,在拌合站下风向50m处大气中TSP浓度为8.849mg/m3,100m处为1.703 mg/m3,150m处0.483 mg/m3,在200m处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项目拌合站周边有环境敏感点,拌合站对环境的影响随施工期结束而中止,项目所在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下风向位置无环境敏感点,其拌合站扬尘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较小。 (2)施工机械、车辆废气影响分析 施工废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施工车辆尾气排放,其影响范围仅局限于施工场地100m范围内。 机动车尾气主要从三个部位排出,一是内燃机燃烧废气CO、NOx等,从汽车排气管排出,占排放物的60%;二是曲轴箱排出的气体CO、CO2等占20%;三是从油箱、汽化器燃烧系统蒸发出来的THC等气体,这部分约占20%。机动车尾气很复杂,所含成分有120~200种化合物,但CO、NOx、THC是三种主要污染物。根据相应研究成果,燃油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CO、NOx、THC,燃油1t排放以上污染物分别为0.078t、0.047t、0.003t。 施工过程中施工废气会对距离较近的腊梅咀居民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施工期要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定期检修,减少尾气排放量。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这种影响也随之停止。
(3)沥青烟影响分析 本项目所需沥青混凝土拟从白银市沥青混凝土拌合站购买,项目不设沥青混凝土拌合站,故无拌合站沥青烟产生,外购沥青混凝土在路面铺设过程中产生沥青烟,其产生量很少,并且工程施工区域比较空旷,扩散较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6.2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废水污染源主要有施工机械清洗废水和施工队伍的生活废水。 (1)施工期对水源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根据拟建滨河大桥的线路走向及白银市城区水源地的相关资料,本项目选线线路不在白银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项目为滨河大桥建设项目,为旱桥,不涉及穿越黄河水体,均不在黄河水体水域范围内,不会对下游的白银市二水源工业用水取水口产生影响(下游1km)。 经过对项目施工区域的调查,该区域范围内只有1个农灌取水口,位于项目大桥终点段上游60m处,工程的施工活动不在黄河水体水域范围,环评要求工程施工期间不破坏农灌取水口,不会对该农灌取水口的正常取水和运营产生影响。 (2)施工机械清洗废水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需要对部分施工车辆进行定期的清洗,在施工车辆清洗过程中产生极少量的清洗废水,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特点,施工车辆的清洗场地均设置在施工临时场地,清洗的废水全部泼洒施工临时场地区域消减,该部分废水未排放,未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3)施工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场地施工人员就近租住当地居民住户,项目在施工区域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洗手等废水通过喷洒等方式消减,不排入黄河,不会对黄河水体产生大的影响。 (4)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根据项目施工场地水文地质资料,拟建项目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地层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黄河漫滩及Ⅰ级阶地上部粉土层中,主要大气降水、河谷潜流、山前河流及渠水下渗的补给,并与黄河水体保持一定的水力联系。在大桥桥墩桩基开挖施工期间,有极少量的渗漏水产生,该部分水无污染,经泵抽送至该区域的农耕地作为灌溉用水,水量很少,最终该部分水以蒸发和下渗等方式回归到黄河水体中,总体水量处于平衡状态,经桩基施工结束后,经区域大气降水、河谷潜流、渠水下渗等方式及时补给施工区域,其抽排放不会对目前区段内的水文地质等产生明显的影响,不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6.1.3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主要是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如桥墩基础施工钻孔机械、挖掘机、钢筋加工设备、运输车辆、混凝土泵车及压路机等设备,据类比调查,施工时各种机械的近场声级可达70~110dB(A),因此,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一定影响。 6.1.4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1)生产固废 项目施工前需要对起点段引道工程占地范围内的简易房屋、蔬菜大棚等进行拆迁,拆除的砖瓦等由村民运走作为其他房屋的建设使用,蔬菜大棚区的棚膜等收集后综合利用,其他拆除的建筑垃圾等经场地清理后,经运输车辆拉运至当地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严禁拆除的建筑垃圾在施工场地内堆放,严禁任意倾倒至黄河岸边。 在项目施工期间,产生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工序是在大桥桩基基础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等。该部分弃土产生量较少,可根据桩基基础区实际情况,就地平整消纳,桥梁预制及桥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如混凝土凝结块及模板等,分类将模板可利用的综合利用,混凝土凝结块等清理后运至当地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严禁将上述固废任意倾倒至黄河水体中。 (2)生活固废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25kg/d。施工临时场地设生活垃圾收集桶,定期将生活垃圾送至当地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严禁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处置。 6.2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 6.2.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成分比较复杂,所排放的污染物有CO、NOX、THC、CO2、烟尘等。 根据道路车辆的最大大气污染源源强,通过预测在远期(2035年)CO浓度在10m处最大值为0.3526mg/m3。贡献值为标准小时浓度的3.526%。30m处最大值为0.2588 mg/m3。NOX浓度在10m处最大值为0.0699 mg/m3。30m处最大值为0.0513 mg/m3。未出现超标现象,可以认为项目大气污染物对空气影响范围和程度都较小。 6.2.1水环境污染影响分析 拟建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工程运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汽车尾气排放、路面滴油、轮胎摩擦微粒、尘埃等随桥面雨水径流进入黄河水体。 桥面径流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石油类等,其浓度取决于交通量、降雨强度、灰尘沉降量和前期干旱时间等多种因素。由于影响因素变化性大,随机性强,偶然性高,很难得出一般规律和统一的测算方法供采用。根据国内研究资料和评价资料统计,桥面径流对水体的污染多发生在一次降雨的初期,随着降雨时间延长,桥面径流中污染物含量降低,对水体污染减少。 据同类道路类比,在降雨初期,桥面径流从桥面设的雨水排水系统经大桥两侧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收集后排入初期雨水收集池,桥面雨水排入黄河水体,水体中各污染物初始浓度增量为:CODcr增加0.1~0.2mg/L、石油类增加0.006~0.01 mg/L。由此可见,此增量对黄河水质的影响不大,经黄河水体的自净作用,其增加的污染物浓度不会对黄河水体造成大的污染,对下游工业用水取水口水质的影响较小,建议运营期定期进行取水口水质的监测。 6.2.2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车辆司乘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很少,通过道路起终点位置设置的生活垃圾收集桶收集,避免生活垃圾任意丢弃在道路沿线或者抛扔至黄河水体。在道路起终点各设2个垃圾收集桶,该部分生活垃圾定期由附近乡镇垃圾收运车辆收集后送至当地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严禁道路沿线产生的生活垃圾任意丢弃或者直接倾倒至黄河水体,污染水体。 6.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本项目所经过区域植被较少,因此在本线路建设过程和建成投入运营后,应加强引道边坡两侧的绿化工作,使沿线形成一条绿色的通道,绿化还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声、保持水土、美化路容等多方面功能。 项目路基填方较大,在引道路基两侧均填方并设置菱形框架结构的护坡防护,故在路基边坡处进行绿化,以草坪覆盖为主,以当地适宜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保证沿线的绿化落实到位,美化路容,对工程施工引起沿线植被破坏起到一定的补偿和恢复的作用。 6.4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白银市沿黄快速通道公路工程与水川镇“黄河假日城”旅游线路的连接桥梁,该大桥的建成运营,促进了水川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水川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与开发的“黄河假日城”有机的结合,对水川镇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发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6.5景观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项目线路位于水川镇桦皮川村腊梅咀,工程在设计阶段考虑到大桥与周围景观的效果,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景观影响和协调性,项目运营后按照设计要求严格落实,能够满足项目与周围景观的协调统一,具体项目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分析如下: 1、沿黄快速通道公路工程与五顾公路平交处已设计为景观广场,山上为规划建设的腊梅会所及腊梅茶室观景平台,终点接滨河路,与腊梅咀观景点规划相互映衬。 2、大桥本身处于腊梅西望“黄河假日城”观景点位置,与腊梅咀观景点规划相吻合,大桥本身起到了观景台作用,沿河可观望“黄河假日城”景色。 3、由于路线平纵线设计要求采用曲线型桥梁,曲线桥梁为“黄河假日城”腊梅咀观景点增加了新的观景效果。 4、沿黄公路滨河大桥由于跨越黄河阶地,采用高架桥连接,由于拟建大桥桥梁较长,又处于旅游景区发展区,综合考虑拟建大桥的经济美观和资金允许,大桥按公路通用桥梁设计,桥型上部结构采用箱梁结构,整体较美观,桥梁栏杆采用白色花岗岩石材,人行步道采用彩色地砖,增加桥梁装饰;下部结构非过渡墩采用Y形实体墩,过渡墩采用双柱式墩。未来可根据景区需要,桥梁上部及下部外部涂装与景区相协调景观颜色,也可增加桥梁夜景灯饰。
|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国家、省、行业) 根据白银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扩大报告表的批复(市环审[2014]3号)中的具体要求。 项目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工程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为施工噪声、扬尘污染、施工机械尾气、施工废水、施工开挖产生弃渣及水土流失等。工程建设应重点针对以上环境问题,认真落实《报告表》提出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要求,避免出现噪声扰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作业现场和土石方临时堆场应采取围墙、遮盖或洒水抑尘措施,防止扬尘污染。划定施工车辆运输路线。物料运输过程中必须采取覆盖措施,防治沿路洒落;合理设置混凝土拌合站,并配套除尘设施,有限控制扬尘污染;减少商品沥青油烟对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在雨季或极端天气进行各种土石方工程,缩短施工裸露时间。 (三)合理安排施工时序、施工场所,做好施工噪声防控。工程施工期厂界噪声必须控制在《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范围内,禁止在声环境敏感点周边夜间施工。 (四)项目建设中应进一步做好土石方的利用和调配,以减少取土方量和地表扰动面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结块以及拆除的模板等固废,需妥善处置,禁止向黄河水域倾倒固废。 (五)工程建设必须认真落实引道路基工程区,桥梁工程区、施工临时区的水土保持方案,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六)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做好征地补偿和拆迁工作,防止次生环境问题。预留部分工程资金对因远期车流量增大造成路段噪声超标的敏感点安装双层隔音窗户,确保敏感点处的噪声达标。你单位应与当地政府及规划部门联系,在桥梁两侧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内不宜规划居民区,学校和医院等声环境敏感建筑物。 (七)严格执行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做好事故预防和应急预案。落实环境风险预案中的各项防范措施。强化员工的环境安全培训。防止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
表7 施工期及运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7.1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表7.1 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由表15.1-1看出: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环保措施与环评及审批文件相一致,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
7.2运营期环保措施及落实情况 7.2.1大气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环评要求: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引道路基边坡两侧进行绿化,种植当地适宜生长的草本植物,起到对边坡区域的水土流失的防护,又可以美化环境和改善公路沿线景观。运营期加强道路沿线的管理和维修。道路线路流畅,无破损路面等,使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保持公路良好运行状态。 实际落实情况:滨河大桥起点处引道路基边坡两侧落实了护坡绿化。种植有当地适宜生长的草本植物。 7.2.2固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环评要求:项目运营期在大桥起点位置设置生活垃圾收集桶收集,总设计4个垃圾收集桶,该部分生活垃圾定期由环卫部门垃圾清运车辆收集后运至当地生活垃圾填埋厂进行填埋处置。在驶入大桥路段,设置严禁丢失废物等标识,做好运营期大桥固废的产生、收集和处置。 实际落实情况:该路段大桥起点段未设置垃圾收集桶,由于该路段非观光路线。 7.2.3水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环评要求:依据本滨河大桥的设计方案,考虑到桥梁的坡度要求,在桥梁路面排水时考虑雨水排放。路面初期雨水的水质较低,就近排放,经黄河水体的稀释和消减,不会对黄河水体水质产生大的影响。 实际落实情况:大桥设置有雨水导排系统,产生的雨水通过雨水导排系统排入周边排水渠内。 7.3环评审批意见落实情况 根据白银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扩大报告表的批复(市环审[2014]3号)中的具体要求。调查验收阶段,环评审批意见落实情况。 表7.2 环评审批意见落实情况
|
表8 环境影响调查
施工期 |
生生态影响 |
(1)对植物的影响 本项目永久占地类型主要为荒滩,植物稀少,原有生物量较小,同时工程范围内没有珍稀植物,因此、项目的建设对区域植物的总体影响较小。 通过调查,建设区该部分植被的破坏具有暂时性,将随着施工的完成而终止。根据该区土壤、降水等自然条件分析,施工结束后周围植物渐次入侵,开始恢复演替过程。针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植被恢复时间长的特点,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划定作业区域范围,将工程建设对植被的破坏控制在最小程度。 (2)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工程占地主要以农耕为主,目前农耕地主要种植以大棚蔬菜、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工程实际永久占地为40.08亩,其中农耕地占地14.9亩,该工程的永久占用农耕地,将使区域农民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拆除了目前区域农民的蔬菜大棚,对局部的农业耕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影响农民的收入,工程采取对永久占地范围内占地居民采取经济补偿等方式,减缓对农民的影响。但随着项目的实施完成,区域交通便利,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其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 (3)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施工机械噪声和人员活动噪声是对区域爬行动物、鸟等动物的主要影响因素。各种施工机械,如运输汽车、打桩机、振捣棒等均可产生较强烈的噪声,虽然这些施工机械非连续性间歇排放,但由于噪声源相对集中,且多为裸露声源,故其噪声幅射范围及影响程度较大。在施工期,本区域周围的野生动物都产生规避反应,远离这一区域。 通过调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已严格加强了对施工人员活动范围的控制,从而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尽可能减少夜间活动,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项目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另外在施工期已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4)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根据项目施工场地水文地质资料,拟建项目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地层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黄河漫滩及Ⅰ级阶地上部粉土层中,主要大气降水、河谷潜流、山前河流及渠水下渗的补给,并与黄河水体保持一定的水力联系。在大桥桥墩桩基开挖施工期间,有极少量的渗漏水产生,该部分水无污染,经泵抽送至该区域的农耕地作为灌溉用水,水量很少,最终该部分水以蒸发和下渗等方式回归到黄河水体中,总体水量处于平衡状态,经桩基施工结束后,经区域大气降水、河谷潜流、渠水下渗等方式及时补给施工区域,其抽排放不会对目前区段内的水文地质等产生明显的影响,不会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经调查,建设项目对区域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在引道及大桥工程施工期间,引道段进行土方的回填夯实施工,大桥段进行桥墩基础的钻孔施工。对大桥占地沿线造成一定的扰动和破坏,产生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 (2)在引道施工过程中改变了施工区域植被分别状况和地表性质,进而改变了雨水落地强度。增加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而地表则以裸露的表土直接接受雨水的冲刷、侵蚀。这必将增加了区域的土壤流失量,加剧了水土流失。 (3)引道工程路基的填方,形成路基边坡。改变了原有的地形现状。边坡区域成为新的水土流失发生源,加剧局部区域水土流失现象。 (4)项目临时工程如临时施工场地。在工程施工行为等扰动下,产生局部区域地貌的破坏和微地形的改变。增加了水土流失的诱导因素。加剧局部区域水土流失现象。 通过调查项目在建设期采取了以下措施: (1)桥梁工程区 ①对占地范围进行洒水抑尘。 ②桥墩基础开挖后弃土的及时平整与周边低洼处。 (2)引道工程 ①施工区域进行了洒水抑尘。 ②路基两侧设置有排水边沟和排水沟。 ③施工结束后对路基区域进行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覆盖。 (3)施工临时用地防治区 ①对沙石量堆放区采取了篷布遮盖、表层洒水抑尘措施。 ②对施工临时区域洒水抑尘。及时清理了临时区固废,减少任意堆放和裸露区,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本次验收调查,项目建设期采取以上措施后,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
|
||
污 染 影响 |
废气:通过调查,企业通过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期的时间,在大风天气或雨天停止施工,施工期粉状材料运输过程全部采取篷布遮盖,防止随风起尘。施工现场及施工道路通过定期洒水,防止扬尘污染,严格控制施工车辆行驶路线。采取以上措施后,工程施工期对周边的声环境影响较小。 废水:通过验收调查,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排泄物已设置临时旱厕,用堆肥方式处理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堆肥由当地农民拉运作农田肥料。施工人员洗漱等生活污水采用随地泼洒的排放形式随洒随蒸发。后期已对临时旱厕进行恢复。采取以上措施后,工程施工期对周边的水环境影响较小。 噪声:通过验收调查,项目施工期加强了施工作业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了高噪声设备的同时使用。 固废:通过验收调查,用于引道路段路基使用,部分用于场地平整,施工期结束后无弃方。弃渣用于厂内道路的填方等消减,无弃方。施工营地内设置了一处收转站,集中收集施工过程产生的废弃气设备包装材料,然后定期外卖至当地的废品回收单位,没有随意丢弃或焚烧。项目施工营地设置封闭式生活垃圾收集桶,定期收集生活垃圾并及时清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施工期没有发生固废污染事件。 通过现场调查,目前工程区临时性占地已全部恢复,无施工遗留环境问题。 |
|
运行期 |
生态影响 |
项目运营期,通过加强引道路基边坡绿化,种植当地草本植物。对施工期临时占地恢复等措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
污染影响 |
废气:项目运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是汽车尾气,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成分比较复杂,所排放的污染物有CO、NOX、THC、CO2、烟尘等。该类污染物排放量较小,经过自然稀释扩散后对周边环境空气影响不大。 噪声:运营期噪声主要是交通运输噪声。经调查,沿线200范围内,只有在起点位西侧有腊梅咀村,西侧在距离红线5-35m范围内有8户,距红线35-200m范围内有45户村民。经调查监测,距红线35的敏感目标(8户)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限值。距红线35-200m范围内敏感点(45户)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限值。 废水:经调查本项目设置了桥面径流收集、排放系统。桥面径流从桥面设的雨水排水系统经大桥两侧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收集后排入初期雨水收集池,桥面雨水排入黄河水体,水体中各污染物初始浓度增量为:CODcr增加0.1~0.2mg/L、石油类增加0.006~0.01 mg/L。由此可见,此增量对黄河水质的影响不大。 固废:项目运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车辆司乘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很少,通过道路起终点位置设置的生活垃圾收集桶收集,避免生活垃圾任意丢弃在道路沿线或者抛扔至黄河水体。 |
|
社会影响 |
本项目为白银市沿黄快速通道公路工程与水川镇“黄河假日城”旅游线路的连接桥梁,该大桥的建成运营,促进了水川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水川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与开发的“黄河假日城”有机的结合,对水川镇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发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
表9 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监测(附监测图)
沿线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为了了解滨河大桥运营期间的交通噪声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状况,委托甘肃华谱监测科技有限公司对对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进行了声环境质量验收监测。 1、监测时间 2017年8月8至9日,监测2天。 2、监测依据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 (2)国家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 3、噪声监测评价标准 噪声监测执行标准分别为: (1)距离公路红线5-35m处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 (2)距离公路红线35-200m处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噪声限值标准详见表9.1。 表9.1 噪声标准限值
4、监测内容 (1)监测点位 本次声环境质量验收监测布点在白银市水川镇腊梅咀村设置4个噪声监测点位;要求在敏感建筑物前1m,距离地面1.2m处。监测点位详见表2及附图。 表9.2噪声监测点位、项目及频次
附图9-1 噪声监测点位图 (2)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监测项目:等效连续A声级。 监测频次:连续监测2天,每天4次。分为昼间和夜间各2次。每次声环境监测时间不少于20分钟。 噪声监测分析方法、监测仪器以及检出限详见表9.3。 表9.3 噪声监测分析方法、监测仪器一览表
5、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1监测期间气象条件 8月8日天气晴、无持续风向、风速1.4m/s,8月9日天气晴、无持续风向、风速1.7m/s,气象条件符合监测要求。 5.2质控措施 为确保本次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制定本次监测质控措施。依据质控措施,对监测全过程包括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本次监测采样、分析人员均持证上岗,所用仪器、量器均为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和分析人员校正合格的器具。监测所有原始数据、统计数据,均经分析人员、质控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三级审核后使用。 噪声监测质控结果详见表9.4。 表9.4 噪声监测质控结果
以上质控结果经核定,各项目质控分析结果均在标准值置信范围内,说明本次监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6、监测结果 (1)车流量统计见表9.5。 (2)噪声监测结果见表9.6。 表9.5 车流量统计表(监测时段20min内)
|
表9.6 噪声监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点位编号 |
2017年8月8日 |
|||||||||||||||
第1次昼间dB(A) |
第2次昼间dB(A) |
第1次夜间dB(A) |
第2次夜间dB(A) |
|||||||||||||
L10 |
L50 |
L90 |
LAeq |
L10 |
L50 |
L90 |
LAeq |
L10 |
L50 |
L90 |
LAeq |
L10 |
L50 |
L90 |
LAeq |
|
项目西侧1# |
60.4 |
49.7 |
43.0 |
55.4 |
58.4 |
51.6 |
45.2 |
54.1 |
48.8 |
36.4 |
35.5 |
47.2 |
44.1 |
37.9 |
36.0 |
42.6 |
项目西侧2# |
58.7 |
54.5 |
49.4 |
55.7 |
56.9 |
49.0 |
41.1 |
53.3 |
41.3 |
37.3 |
35.6 |
46.6 |
43.4 |
39.4 |
37.4 |
40.8 |
项目西侧3# |
57.9 |
52.2 |
45.3 |
56.0 |
56.8 |
52.7 |
49.8 |
53.7 |
49.1 |
44.9 |
41.0 |
46.0 |
45.6 |
41.5 |
37.0 |
42.5 |
4a类 |
70 |
55 |
||||||||||||||
达标情况 |
达标 |
达标 |
||||||||||||||
项目西侧腊梅咀村4# |
56.3 |
48.0 |
37.2 |
53.2 |
54.0 |
47.5 |
43.3 |
50.2 |
45.6 |
42.7 |
39.8 |
43.3 |
44.6 |
41.2 |
38.8 |
42.0 |
2类 |
60 |
50 |
||||||||||||||
达标情况 |
达标 |
达标 |
续表9.6 噪声监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点位编号 |
2017年8月9日 |
|||||||||||||||
第1次昼间dB(A) |
第2次昼间dB(A) |
第1次夜间dB(A) |
第2次夜间dB(A) |
|||||||||||||
L10 |
L50 |
L90 |
LAeq |
L10 |
L50 |
L90 |
LAeq |
L10 |
L50 |
L90 |
LAeq |
L10 |
L50 |
L90 |
LAeq |
|
项目西侧1# |
60.8 |
49.5 |
42.6 |
55.9 |
54.8 |
51.8 |
49.0 |
52.5 |
48.9 |
45.1 |
41.1 |
46.5 |
43.6 |
41.6 |
39.1 |
42.0 |
项目西侧2# |
59.6 |
46.4 |
38.4 |
54.7 |
55.7 |
53.5 |
49.3 |
53.5 |
49.6 |
45.4 |
40.9 |
46.4 |
46.4 |
40.8 |
37.7 |
42.7 |
项目西侧3# |
60.2 |
56.3 |
46.3 |
57.2 |
57.2 |
53.1 |
49.6 |
54.4 |
49.0 |
45.6 |
42.4 |
46.3 |
46.3 |
40.7 |
37.3 |
42.9 |
4a类 |
70 |
55 |
||||||||||||||
达标情况 |
达标 |
达标 |
||||||||||||||
项目西侧腊梅咀村4# |
57.4 |
44.2 |
38.9 |
52.3 |
54.7 |
46.8 |
36.7 |
51.3 |
48.2 |
44.5 |
42.1 |
45.1 |
45.1 |
37.7 |
36.2 |
41.6 |
2类 |
60 |
50 |
||||||||||||||
达标情况 |
达标 |
达标 |
表10 环境管理状况及监测计划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分施工期和运行期) 施工期:为贯彻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设单位对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从工程开始建设期,企业设置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领导担任,成员由部门经理、检查部和安环部,安环部设一名部长和一名专职环保人员负责工程施工现场的环保工作,并制定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项目业主组织各参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结合项目环评报告表中的有关建议和措施进行了相关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工作。委托甘肃春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运营期:运行期间白银市白银区交通运输局配有专人,负责运行期间的环保工作。 |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情况 环境监测可委托白银市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监控交通噪声对声环境敏感点影响的课接受性。 |
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提出的监测计划及其落实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建设单位在运营期已执行了环评中提出的废水监测计划。 |
环境管理状况分析与建议 1、环境管理状况分析 建设单位组织各参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结合项目环评报告表中的有关建议和措施进行了相关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工作。委托甘肃春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运行期间白银市白银区交通运输局配有专人负责运行期间的环保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环保管理机构的建立,确实落实环评中提出的环境管理与监控的要求,以减轻环境影响。 2、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及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议: (1)环境监测机构委托白银市环境监测站监测。 (2) 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环境意识”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
表11 调查结论与建议
调查结论及建议 本次通过对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所在地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状况调查,对有关技术文件、报告的分析,对工程环保执行情况、施工期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的重点调查与分析,以及对建设单位采取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调查、生态环境调查、水环境调查、施工期大气环境调查、环境管理调查后,现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如下的调查结论和建议。 1、工程概况 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是“黄河假日城”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公路起点顺接沿黄快速通道连接线终点(K21+592.813处),终点至水川规划滨河路,路线全长0.970Km,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40Km/h,双向双车道,路基宽为12.0m。全线由大桥引道和滨河大桥组成,其中滨河大桥为24-25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桥,桥长607m,桥面全宽按净9.0+2×1.5m设计。 2、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及环境监理提供相关记录资料可知,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基本落实到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期间未发生明显的环保事故。 3、环境影响调查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可知,工程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为生态影响(包括地表扰动、水土流失等)。本项目施工期临时占地均已得到恢复,现场未发现未恢复的施工迹地,目前厂区硬化措施基本到位,区域生态环境将逐步恢复。应加强绿化等恢复措施。 (1)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废气:通过调查,企业通过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期的时间,在大风天气或雨天停止施工,施工期粉状材料运输过程全部采取篷布遮盖,防止随风起尘。施工现场及施工道路通过定期洒水,防止扬尘污染,严格控制施工车辆行驶路线。采取以上措施后,工程施工期对周边的声环境影响较小。 废水:通过验收调查,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排泄物已设置临时旱厕,用堆肥方式处理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堆肥由当地农民拉运作农田肥料。施工人员洗漱等生活污水采用随地泼洒的排放形式随洒随蒸发。后期已对临时旱厕进行恢复。采取以上措施后,工程施工期对周边的水环境影响较小。 噪声:通过验收调查,项目施工期加强了施工作业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了高噪声设备的同时使用。 固废:通过验收调查,用于引道路段路基使用,部分用于场地平整,施工期结束后无弃方。弃渣用于厂内道路的填方等消减,无弃方。施工营地内设置了一处收转站,集中收集施工过程产生的废弃气设备包装材料,然后定期外卖至当地的废品回收单位,没有随意丢弃或焚烧。项目施工营地设置封闭式生活垃圾收集桶,定期收集生活垃圾并及时清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施工期没有发生固废污染事件。 通过现场调查,目前工程区临时性占地已全部恢复,无施工遗留环境问题。 (2)工程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 废气:项目运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是汽车尾气,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成分比较复杂,所排放的污染物有CO、NOX、THC、CO2、烟尘等。该类污染物排放量较小,经过自然稀释扩散后对周边环境空气影响不大。 噪声:运营期噪声主要是交通运输噪声。经调查,沿线200范围内,只有在起点位西侧有腊梅咀村,西侧在距离红线5-35m范围内有8户,距红线35-200m范围内有45户村民。经调查监测,距红线35的敏感目标(8户)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限值。距红线35-200m范围内敏感点(45户)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限值。 废水:经调查本项目设置了桥面径流收集、排放系统。桥面径流从桥面设的雨水排水系统经大桥两侧区域的雨水收集管道收集后排入初期雨水收集池,桥面雨水排入黄河水体,水体中各污染物初始浓度增量为:CODcr增加0.1~0.2mg/L、石油类增加0.006~0.01 mg/L。由此可见,此增量对黄河水质的影响不大。 固废:项目运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车辆司乘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很少,通过道路起终点位置设置的生活垃圾收集桶收集,避免生活垃圾任意丢弃在道路沿线或者抛扔至黄河水体。 4、社会环境影响 本项目为白银市沿黄快速通道公路工程与水川镇“黄河假日城”旅游线路的连接桥梁,该大桥的建成运营,促进了水川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水川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与开发的“黄河假日城”有机的结合,对水川镇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开发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5、环境管理调查 建设单位组织各参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结合项目环评报告表中的有关建议和措施进行了相关环境管理机构的建设工作。委托甘肃春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运行期间白银市白银区交通运输局配有专人负责运行期间的环保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环保管理机构的建立,确实落实环评中提出的环境管理与监控的要求,以减轻环境影响。 6、对建设方的环保措施建议 ①加强引道路段交通噪声的监测。 ②环境监测机构可委托白银市环境监测站监测。 ③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环境意识”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④完善大桥起点段生活垃圾桶的建设。 7、调查表综合结论 通过本次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后认为,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基本执行了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以及“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规定,对产生的主要负面环境影响均进行了有效减缓,目前存在的个别问题可以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积极稳妥的解决或缓解。 本报告认为,白银市沿黄公路滨河大桥建设工程基本达到了建设项目验收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予以通过验收。 注 释 一、调查表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件1 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意见 附件2 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附件3 其他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行政管理文件,如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环境敏感目标允许穿越的文件等 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应反映行政区划、工程位置、主要污染源位置、主要环境敏感目标等) 附图2 项目平面布置图 附图3 反映工程情况或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必要的图表、照片等
二、如果本调查表不能说明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措施实施情况,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结合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情况进行专项评价,专项评价可按照本规范中相应影响因素调查的要求进行。
|
附件:验收报告
联系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新区中川园区中川镇中川街西段5383号
电话:0931-7368027
传真:0931-7368027
总经理电话: 18153605096
邮编:730030